白条草蜥别名马蛇子,体型圆长稍扁平,头体长38~66毫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倍,背鳞具强棱、腹鳞平滑。体色多为灰褐色或淡灰色,腹部呈灰白色,主要特征是背侧及体侧各有2条和1条白色纵纹,“白条草蜥”也因此而得名。它在国外分布于朝鲜、俄罗斯,国内广泛见于辽、吉、黑、川、鄂等多省份,常栖息在荒山灌丛、杂木林边缘、山坡及田地等开阔或半开阔区域,具有较强的适应力。

生活习性
白条草蜥是昼行性蜥蜴,白天活动觅食,以蚜虫、蚂蚁等小型节肢动物为食,遇危险会断尾逃生(断尾可再生),常栖息在荒山灌丛、杂木林边缘等区域,单独活动,喜在石块、树干上晒太阳取暖,适应力较强。
生长繁殖
白条草蜥的生长繁殖具有鲜明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温暖湿润的春夏两季。雄蜥达到性成熟后,会通过独特的肢体动作向雌蜥示好求偶,完成交配后,雌蜥便进入产卵准备阶段,产卵高峰期集中在6~7月,此时的气温与湿度恰好适配胚胎发育需求。
生理特征
白条草蜥是典型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波动,需通过晒太阳、躲阴凉等方式调节,适宜活动体温为25~32℃。它视觉敏锐、眼球灵活,能快速锁定移动猎物,嗅觉和触觉可辅助感知环境与猎物踪迹;皮肤干燥且覆盖鳞片,既减少水分蒸发以适配干旱环境,又能保护躯体免受伤害;尾巴肌肉发达,既是运动时的平衡器官,遇到危险还可断尾逃生,新尾虽能再生但较短、灵活性不足。
营养方式
白条草蜥的营养方式为肉食性异养型,需通过摄食外界有机物获取能量,以维持生长、活动需求。作为昼行性捕食者,它白天活跃觅食,核心猎物是蚜虫、蚂蚁、甲虫、蚊蝇幼虫等小型节肢动物,尤其偏爱活动力较弱的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