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臂虾(通称红虾、白虾等)是经济价值高、分布最广的淡水-近海虾类之一,有“淡水小猛将”之称。其体多透明并散生棕红斑纹;第二对步足(螯足)在多数常见种(如葛氏长臂虾、中华小长臂虾等)中显著长于体长,呈细长钳状,但部分种类螯足短粗,不过体。全球见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温带至热带水域,中国沿海、长江、珠江及台湾各水系均有记录,已报道150余种;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及俄罗斯远东亦广泛分布。喜栖于水草繁茂、溶氧充足的淡-咸交汇区或河口,底质以沙泥为佳。

01
形态特征
长臂虾体型多为中小型,体长一般在2.5–8厘米之间,部分淡水种类如罗氏沼虾可达30厘米以上额角发达,呈剑状,上缘具锯齿,基部无鸡冠状隆起;第二对步足特别细长,通常超过体长,呈钳状,是“长臂”名称的由来;体色透明或淡黄,常带有棕红色斑纹或条纹,部分种类体表具7条棕色纵尾节末端具2对可动刺,是区别于其他虾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02
栖息环境
长臂虾是一类广适性甲壳动物,可同时在淡水、半咸水与海水环境中连续分布:它们既出没于水草丰茂、水流平缓的湖泊、河流、池塘和沟渠,也栖身于盐度波动剧烈的河口、红树林区,甚至深入潮间带、浅海岩石缝隙或沙泥底质,水深可达70–80米;不同种类对盐度的耐受跨度显著,例如中华小长臂虾局限纯淡水,而越南小长臂虾则偏好河口半咸水区。
03
生活习性
长臂虾以底栖爬行为主,也能短距划水,受惊时弹尾疾遁;杂食,啃藻、碎屑、水生昆虫、小型甲壳和蠕虫无所不挑;昼伏夜出,天黑后最活跃;最喜20—28℃,水温降到10℃以下便停食,部分种类会躲进深水越冬。
04
种群特征
长臂虾当年即可成熟,一年抱卵2~3次,间隔仅月余,卵成串黏在腹足上,孵化后几经蜕皮完成变态;春温回升时迎来繁殖高峰,种群数量随季节、水温与饵料丰歉而起伏;如今过度捕捞、污染与栖息地破坏夹击,野生群体已露衰退迹象,亟需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