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齿矶蟹,别名石岩蟹,属十足目蜘蛛蟹科矶蟹属,是潮间带常见的小型蟹类,因螯足及步足边缘常具细小锯齿而得名,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沿岸的岩礁地带,常栖息于潮间带至水深50米左右的岩石缝隙或海藻丛中。作为杂食性动物,它以藻类、小型无脊椎动物及有机碎屑为食,其体型小巧,体色多与周围岩礁环境相近,具备良好的保护色,是海岸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人工暂养需模拟岩礁环境,控制水温15-25°C,盐度28-32‰,投喂螺旋藻、丰年虾幼虫等,提供隐蔽石块供其栖息。

形态特征
四齿矶蟹体型较小,头胸甲呈横椭圆形,表面光滑或具细微颗粒,颜色多为青灰色、褐色或带有不规则深色斑纹,与栖息的岩石颜色高度融合。其螯足粗壮,两螯大小相近,螯掌外侧及步足边缘分布着细小的锯齿,这也是“四齿矶蟹”名称的重要来源。头胸甲前端的额部较窄,具2枚短小的额齿;眼柄细长,活动灵活,便于观察周围环境。腹部折叠于头胸甲下方,雌蟹腹部较宽圆,雄蟹则较窄长。全世界矶蟹属种类20余种,中国沿海记录有5-6种,四齿矶蟹是其中分布较广、较为常见的一种。
栖息环境
四齿矶蟹是典型的岩礁栖息蟹类,主要生活在温带和亚热带沿海的潮间带高潮区至水深50米的岩礁区域。在潮间带,它常隐匿于岩石缝隙、石下凹陷处或海藻(如海带、裙带菜等)丛中,以躲避海浪冲击和天敌捕食;退潮时,会短暂停留于岩石表面活动觅食,涨潮后则随水流向较深水域移动。其栖息环境对水质要求较高,偏好清澈、溶氧量充足的海水,且对盐度变化有一定适应能力,但更倾向于稳定的近岸盐度环境,较少出现在河口等盐度波动较大的区域。
生活习性
四齿矶蟹昼伏夜出,白天多隐藏在岩石缝隙或海藻间,减少活动以节省能量并规避天敌(如鱼类、海鸟、章鱼等);夜晚则主动出来觅食,凭借敏锐的触觉和嗅觉寻找食物。它的食性较杂,主要以岩礁上附着的硅藻、绿藻、褐藻等藻类为食,也会捕食小型甲壳动物(如端足类、糠虾等)、软体动物幼体及有机碎屑,对维持岩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一定作用。遇到危险时,它会迅速缩入岩石缝隙中,或利用步足快速爬行躲避;若被捕捉,它会举起螯足进行防御,但因其体型较小,防御能力有限。此外,四齿矶蟹有蜕皮生长的习性,蜕皮前会寻找隐蔽场所,蜕皮后新壳柔软,需经过一段时间硬化才能恢复正常活动。
种群类型
四齿矶蟹所属的矶蟹属包含多种近缘种类,在我国沿海分布的同属物种主要有以下几种:锯齿矶蟹:与四齿矶蟹外形相似,但螯足和步足的锯齿更明显且数量更多,主要分布于东海和南海沿岸。日本矶蟹:头胸甲颜色偏浅黄,额齿较长,多见于黄海东部及日本海附近海域。钝齿矶蟹:颚齿短而钝,螯掌外侧颗粒更密集,主要栖息于南海的浅海岩礁区。这些矶蟹种类在形态上略有差异,但均以岩礁为主要栖息地,食性和生活习性相似,共同构成了沿海岩礁生态系统中的小型蟹类群落,而四齿矶蟹因分布范围广、适应能力强,在北方沿海的潮间带岩礁区更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