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学院简介 | 招生就业 | 组织机构 | 党群工作 | 师资队伍 | 教学工作 | 示范中心 | 团学动态 | 食用菌产业学院 
-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最新推荐>>正文
 
带你走进标本馆第二百七十期——褐山蝠
2025-09-23 21:21  

褐山蝠(学名:Nyctalus noctula),又名夜蝠、山蝠,是翼手目蝙蝠科山蝠属的中型哺乳动物,体长6.87.6厘米,耳短宽,翼膜狭窄,背毛棕褐色,腹毛色略淡。

形态特征

褐山蝠体长6.7-7.7厘米,尾长3.5-5.3厘米,前臂长4.8-5.6厘米,体重18-21克,颅全长1.71-1.82厘米。耳短宽,耳屏明显,内缘弯转而呈肾形。第5指很短,仅略大于第34掌骨长,形成较窄翼膜。尾不突出于股间膜之外。背毛色棕褐,腹毛色略淡,背腹侧毛均向四周扩展分布到翼膜和股间膜,沿前臂骨背腹面均生长有绒毛。

生活习性

典型的夜行性动物,黄昏后开始外出觅食,黎明前返回栖息地;夏季活动频繁,冬季会进入短暂的冬眠状态,以降低能量消耗。属肉食性,主要以夜行性昆虫为食,如飞蛾、甲虫、蚊类等,捕食时依靠回声定位系统探测猎物,飞行灵活,常在开阔空间(如农田、林地边缘)低空盘旋觅食。通常集群栖息,群体规模因季节和栖息地而异,夏季群体可能包含数十只个体。

生长繁殖

繁殖活动集中在春季(通常为4-5月),此时气温回升、昆虫资源增多,为繁殖提供充足能量。雌性褐山蝠每年繁殖1次,属于季节性繁殖物种。幼蝠出生时全身被短毛覆盖,眼睛未睁开,完全依赖母体乳汁哺育,属于晚成性动物。雌性会集群育幼,形成“育幼群”,群体内个体可能互相帮助看护幼蝠。幼蝠生长速度较快,出生后约3-4周睁眼,1个月左右开始学习飞行,2个月后逐渐具备独立捕食能力,脱离母体独立生活,1年左右达到性成熟,具备繁殖能力。

分布范围

褐山蝠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及非洲北部。在国外,其分布范围从欧洲至乌拉尔山脉、高加索地区,经阿尔及利亚、土耳其、以色列、阿曼等国家和地区,一直延伸到土库曼斯坦西部、哈萨克斯坦西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再到西伯利亚西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南部可至缅甸、越南和马来西亚。在中国,褐山蝠分布于北京、河北、河南、山东、陕西、新疆、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关闭窗口
技术保障 | 教育培训 | 中心简介

Copyright ©201406  牡丹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版权
地址:牡丹江市爱民区文化街191号 邮政编码:15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