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形贝(学名:Lingula,又名海豆芽)是腕足动物门无铰纲动物,具长肉茎、对称双壳等结构,以滤食海中小颗粒为生,内栖穴居于40米内滨浅海(分布于中国广西、日本、新西兰等),最早化石见于5.3亿年前寒武纪初期,是现生规模最大的腕足动物。

生活习性
舌形贝主要生活在温带和热带海域,它们拥有粗大的肉茎,能够在海底钻洞穴居住。这些生物大部分时间都隐藏在洞穴里,只依靠外套膜上的三个管子与外界进行接触和交流。这种生活方式使得舌形贝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
形态特征
壳多糖和磷灰质交互成层。壳面具油脂光泽,饰以同心纹。肉茎特长,自两壳间伸出,深埋于潜穴中,并在腹壳假铰合面上留下一个三角形的凹沟,称为肉茎沟(pedicle groove)。外套膜边缘具刚毛,促使水由前方两侧进入腕腔,再由前方中央排出。小舌形贝两壳大小相等,长卵形至亚三角形,前缘圆。腹壳后缘比较尖锐,有清晰的假铰合面和茎沟。背壳稍短。壳面具同心纹,有时呈断续的层状,或具放射纹。
物种起源
俗称“海豆芽”。腕足动物门,无铰纲,舌形贝目的一属。壳为几丁磷灰质,两壳大小近等,轮廓舌形或长卵形,两壳瓣皆稍稍隆起,后缘尖缩,前缘平直。腹壳有一个小的假铰合面。壳面平滑,或具同心纹。有一长柄。常见于寒武系以来的海相地层,现生种至今仍未绝灭,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沿海常见的鸭嘴海豆芽(L.anatina.)壳长约40毫米,宽约20毫米,柄长约60毫米。穴居于浅海泥滩。
种群类型
舌形贝类是无铰小腕足类,壳由壳多糖组成。现生属(海豆芽属〔lingula〕)见于正常的海洋环境,但在不适于大多数生物生活的多泥、缺氧的半咸水中更为常见。小舌形贝属(lingulella)是寒武纪的化石,外形和构造上都与现代海豆芽属类似。鳞舌形贝属(Lingulepis,大致限於晚寒武世)外形不同于其他舌形贝类,形态更像泪滴。舌形贝类是提供环境信息的有用化石;对于地层对比作用不大,是寒武纪腕足动物群的重要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