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学名:Bufo Melanostictus)是无尾目蟾蜍科的两栖动物,俗称癞蛤蟆,全球分布广泛,具有粗糙皮肤和毒性腺体,兼具生态价值与文化象征意义。

形态特征
身体短而扁平,头宽大,颈不明显,无尾,躯干粗短。大小差别较大,最大的美洲海蟾蜍身长可达25cm,而小型的非洲蟾蜍身长仅约2.5cm。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些疙瘩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能分泌白色毒液。前肢短而有力,后肢较长且粗壮,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后,左右跟部不相遇。
生活习性
蟾蜍偏好阴暗潮湿的环境,常隐蔽于泥穴、潮湿石下、草丛、水沟边等地方,能适应多种陆地环境,如农田、森林、草地等。白天多潜伏休息,避免强光和高温;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觅食,行动较为迟缓。以昆虫、蜗牛、蛞蝓、蠕虫等小型动物为食,尤其擅长捕食农作物害虫,是农业有益动物。当气温低于10℃时,成年蟾蜍会集群潜入水底泥沙中或陆地潮湿土壤下冬眠,待次年气温回升后苏醒活动。
生长繁殖
蟾蜍多在春季气温回升后(如3-4月),此时雌雄蟾蜍会聚集到水域附近活动。雄蟾蜍通过鸣叫吸引雌蟾蜍,随后进行抱对(雄蟾蜍前肢抱住雌蟾蜍的腋下或腰部),这一行为能刺激雌蟾蜍产卵。雌蟾蜍在水中产出卵粒,卵通常呈带状连接(不同种类长度不同,可达数米),雄蟾蜍同时排出精子,在水中完成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孵化,经过一段时间(约数天至十几天,受温度影响)发育成蝌蚪。
经济价值
从蟾蜍耳后腺和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毒液中提取的蟾酥,是传统中药材,具有强心、镇痛、解毒、消肿等功效,在多种中成药中被应用。蟾蜍自然脱落的角质衣膜蟾衣,也被认为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用于相关疾病的辅助治疗。此外,蟾蜍的肉、胆等在部分传统医学中也有应用,但需注意其毒性,需经专业处理后使用。蟾蜍是农田、林地中的有益动物,能有效控制害虫数量,减少农作物损失,间接为农业生产节约成本,带来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