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袋鼯(学名:Petaurus breviceps)属于袋鼯科袋鼯属的一种小型有袋类哺乳动物,又名短面袋鼯。体长约27-61厘米,雄性体型略大。它是一种小型、夜间活动的树栖性有袋类哺乳动物,因其喜欢吃甜的东西,且能在空中滑翔,故而得名。

形态特征
身体像鼬科动物,头躯长约12-16厘米,由鼻至尾巴长约27-61厘米,雄鼯比雌鼯大,尾巴比头部和身体总长还要长,且不能抓东西,耳朵薄而尖,可自由活动,听觉灵敏;眼睛大又圆,向外突出,夜间视力好且动态视觉能力出色;鼻头呈粉红色,微微湿润,嗅觉绝佳。身体两侧从手关节延伸到脚踝有滑行膜,展开时像“飞翼”,可帮助它们在树林间滑翔;雄性前额、胸部及泄殖腔有臭腺,用于划定地盘,雌性腹部中央有育幼袋,用于养育幼崽。
生活习性
原产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等地,喜欢栖息在森林中,尤其是高大的乔木上,依赖树木生存,擅长利用滑行膜在树间移动。白天通常在树洞中休息,夜晚出来活动、觅食,眼睛的结构适应了夜间视物,能在黑暗中精准捕捉猎物或寻找食物。以昆虫、花蜜、花粉、果实等为食,尤其喜爱甜食,会用爪子抓取食物,再用嘴巴啃食。通常以群体形式生活,群体成员数量不等,通过声音和气味进行交流,有一定的社会结构,群体内会划分领地。
生长繁殖
雄鼯约在8-14个月达到性成熟,雌鼯稍早,约在8-12个月。没有固定繁殖季节,全年可繁殖,雌鼯发情周期约为28天。交配后,受精卵在雌鼯体内短暂发育,怀孕期仅约16-18天,是哺乳动物中怀孕期较短的种类。幼崽出生时非常小,仅约2厘米长,体重不足0.5克,全身无毛、眼睛紧闭,会本能爬进雌鼯的育幼袋中,吸附在乳头处继续发育。在袋内约待8-10周,期间逐渐长出毛发、睁开眼睛,体型快速增长。出袋后,幼崽会趴在雌鼯或雄鼯背上,约4-5周后可独立活动,哺乳期持续约4个月。
区域分布
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本土,包括东部的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昆士兰州,以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常栖息在森林和林地环境中。在新几内亚岛(包括印度尼西亚管辖的西部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管辖的东部)的森林区域也有分布。此外,在澳大利亚周边的一些小型岛屿,如塔斯马尼亚岛附近的部分岛屿,也能发现它们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