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学院简介 | 招生就业 | 组织机构 | 党群工作 | 师资队伍 | 教学工作 | 示范中心 | 团学动态 | 食用菌产业学院 
-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最新推荐>>正文
 
带你走进标本馆第二百六十六期——赤麻鸭
2025-08-04 23:03  

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别名黄鸭、渎凫等,属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即具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其外形兼具雁类和鸭类的特征,体态较为丰满,主要繁殖于欧洲东南部、亚洲中部和东部,在中国广泛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冬季会南迁到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作为杂食性鸟类,以水生植物、农作物、软体动物、甲壳类等为食。饲养需提供开阔水域环境,控制温度在10-25°C,保证充足的清洁水源和食物,如水草、谷物、小鱼虾等。

形态特征

赤麻鸭属于雁形目鸭科麻鸭属,体型较大,体长约51-68厘米,体重约1.0-1.6千克。雄鸟头顶呈棕白色,颏部及上颈部为黑色,体羽主要为橙棕色,背部颜色较深,腹部颜色稍浅,翅上有明显的绿色翼镜,尾羽黑色;雌鸟体型略小,羽色与雄鸟相似,但头顶和颈部的颜色较浅,黑色部分不明显。它们的嘴、脚均为黑色,脚强健,适合在陆地上行走和在水中游泳。

栖息环境

赤麻鸭的栖息环境多样,偏好开阔的水域及周边地带。繁殖期多选择在河流、湖泊、沼泽、草原上的水泡子等水域附近的洞穴、岩石缝隙或土洞中筑巢;越冬时则多见于湖泊、水库、河流、稻田、沼泽等有丰富食物资源的地方,常集群活动。

生活习性

赤麻鸭通常集群活动,群体大小不一,有时可达数十只甚至上百只。它们善于游泳和行走,飞行能力较强,飞行时队列较为散乱,翅膀振动有力,发出“嘎嘎”的叫声。作为杂食性鸟类,春季以水生植物的嫩芽、嫩叶和种子为食;夏季则捕食较多的昆虫、软体动物、甲壳类等;秋季和冬季主要吃农作物种子、谷物以及水生植物的根茎等。繁殖期为4-6月,雌鸟每窝产卵6-10枚,孵化期约27-30天,雏鸟出壳后不久就能跟随亲鸟活动和觅食。

种群类型

赤麻鸭是单一物种,无亚种分化。但由于其分布范围广泛,不同地区的种群在体型大小和羽色深浅上可能存在细微差异,这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和食物条件的不同所导致的。它们在全球的种群数量较为稳定,在中国是较为常见的鸟类之一,受到法律的保护,禁止非法猎捕和交易。

关闭窗口
技术保障 | 教育培训 | 中心简介

Copyright ©201406  牡丹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版权
地址:牡丹江市爱民区文化街191号 邮政编码:15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