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绿海飞扬志愿者服务队于2025年暑期开展“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在“七彩假期”的支教课堂上,我们尝试将知识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碰撞出了多样的火花。这段充满欢声和笑语的历程,是一缕缕温暖的光芒,洒向青年学子们前行的道路。未来,他们将继续以自己的力量,在祖国大地上深耕厚植。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志愿者们的实践心得吧!


在“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中,我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与成长。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奉献的快乐和责任的重大。活动期间,从趣味手工到知识科普,从体育活动到心理健康,让我感受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新事物的好奇,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他们认真听讲、积极互动,让我动力倍增。虽然“七彩假期”活动已经结束,但孩子们的笑容和成长却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未来,我将继续投身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作为一名志愿者的责任。
——杨锦辉

“七彩假期”志愿行,像翻阅了一本装满不同色彩的书。走进小学,孩子们眼里的好奇像星星,课堂上举起的小手此起彼伏,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让我握紧了手中的教案。在幼儿园里,咿呀学语的他们用拥抱表达喜欢,画画时把最鲜艳的颜色涂给我,简单的快乐撞进心里。最后一节课我来到了最让我难忘的卡思琦儿童智能开发中心。他们或许不善表达,但当一个孩子用指尖轻轻碰了碰我画的太阳,当另一个孩子跟着节奏晃起身体,我忽然懂了,陪伴无需多言,用心的呼应就是最好的语言。在“七彩假期”志愿活动中我收获的远比付出的多——是被信任的温暖,更是看见不同生命绽放时的震撼。
——苏子轩

这次支教,像翻完一本褶皱却温热的书。第一次站在小学教室的讲台,孩子们高高举起的手,眼神里满是对答案的期待。一踏进幼儿园,追着跑的小朋友,像一群扑棱着翅膀的小麻雀,叽叽喳喳里满是停不下来的欢喜。瞧她们跟着讲解员的身影,一簇一簇地围拢上去,那画面格外有趣。最后一天在卡思琦儿童智能中心,时间慢了下来。在一旁看着听课的他们,心里头总堵着一股说不出的难受。感觉孤独症小朋友只是更需要一份不被催促的耐心和陪伴。出发前总想着,这次支教该教给孩子们多少知识、多少道理,可真走过这几天才明白,真正被滋养、被教会更多的,反倒是我自己。那些纯粹的笑、无声的信赖、直白的欢喜,像一束束光,照得心里暖洋洋的。
——卜昕玉

参与“细胞小侦探”支教活动,让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收获了成长。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被细胞视频吸引的专注眼神,我真切感受到科学教育的魅力。从讲解细胞膜、细胞核的功能,到指导他们动手修复细胞模型,每一步都充满意义。当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拼接模型,兴奋地分享自己的“成果”时,我被他们的好奇心与创造力所打动。引导他们将细胞知识与生命现象联系,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思考光芒,更让我明白支教的价值。这次经历让我深知,志愿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科学种子的播撒。未来,我会带着这份初心,继续让科学之光照亮更多童心。
——焦艳

能亲身参与这次“七彩假期”活动,于我而言是一段格外珍贵的经历。从最初和伙伴们围坐在一起打磨教案、细致筹备每一份材料,到后来真正踏入校园、站在讲台上面对一张张求知的脸庞——从初登讲台时的些许紧张,到逐渐在互动中找到自如的节奏,这个过程里,处处都盈满了温暖。孩子们眼里闪烁的热情、同伴们始终在侧的陪伴、还有老师们不遗余力的支持,都像一束束光,照亮了这段旅程。这些点滴汇聚起来,成了我心底最踏实的力量,也让我真切体会到,这场双向奔赴的相遇,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杨蕊

在人民小学的七彩假期支教中,作为生物专业老师,我带着孩子们探索了微观世界的奇妙。课堂上,小老师们讲述细胞器的修复,孩子们瞪大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带他们在校园里认识植物、观察昆虫,原本熟悉的环境突然变成了“自然实验室”。有个孩子拿着叶片跑来问:“老师,这上面的纹路是不是和我们的血管一样?”这样的提问让我惊喜——他们开始用科学思维看待世界。支教的日子很短,但埋下的科学种子会发芽。孩子的求知欲同样旺盛,这次经历让我更明白: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孩子能懂的乐趣,是教育最美的模样。
——张驰

在七彩支教中,我们试图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却发现他们对生命的感知本就纯粹而敏锐。课堂上,我们讲解种子的萌发历程、细胞的结构及濒危物种的保护,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动植物,感受自然的奇妙。孩子们的提问常常跳出预设的框架,带着对世界最本真的好奇,让我们重新审视教学的意义。这段经历让我明白,生物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激发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我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共同体会着生命科学的魅力,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温度在于唤醒内在的探索欲。
——程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