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牛(学名:Ovibos moschatus)偶蹄目、牛科、麝牛属下的一种哺乳动物,别名有麝香牛、北极麝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形态特征

麝牛体型大而粗壮,体长1.8-2.3米,肩高1.1-1.5米,体重180—410千克。它全身覆盖着长而厚的毛发,呈棕色至黑棕色,冬季毛色更深,毛发分为长的外层保护毛和短的内层绒毛,可抵御严寒。麝牛脑袋大,吻部宽,眼小,眼前具臭腺,耳朵小且部分隐于毛中。其雌雄均有角,角乳白色,基部扁厚,先向下弯曲后向上挑起,雌性角较短小。此外,它四肢短粗,蹄宽大,左右不对称,蹄下有白毛,尾巴短,隐藏在皮毛下。
栖息环境

麝牛主要栖息于北极地区的苔原地带。这里气候酷寒,冬季漫长,气温常低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 。苔原植被以低矮的地衣、苔藓、草本植物为主,为麝牛提供了主要食物来源。土壤长期处于冻土状态,夏季短暂解冻,形成许多湿地与水塘。多风的环境塑造了这里开阔、平坦的景观,少有高大树木遮挡。麝牛适应了这种恶劣环境,凭借厚实毛发抵御严寒,以群体活动在广袤苔原上寻觅食物、繁衍栖息,它们还会利用岩石、土丘等作为避风处,维持自身生存与种群延续。
生活习性

麝牛是群居性动物,常以10-20只为一群,群体内分工明确,由强壮的公牛担任首领,负责保护群体安全。它们主要活跃于清晨和傍晚,白天多休息。麝牛食性广泛,以北极苔原的地衣、苔藓、草类为食,即便冬季食物匮乏,也能凭借厚实的嘴唇和宽大的蹄子,挖掘雪下的植物充饥。为抵御北极严寒,它们不仅身披厚毛,还会在冬季来临前大量进食,储存脂肪。遇到天敌如狼时,麝牛群会迅速围成防御圈,公牛在外,母牛和幼崽在内,共同御敌,展现出强大的团队协作能力。
种群现状

麝牛种群数量在不同区域有所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加拿大班克斯和维多利亚岛约有8.78万只麝牛,占该国麝牛总数61%,但到2019年,数量下降47%,仅存16480只,占比降至21%。全球范围来看,1998年约15.71万只,2019年减少到12.71万只。麝牛种群数量减少主要受气候环境影响,全球气候变暖,致使格陵兰岛极端天气增多,降雨、结冰或积雪频繁,优质食物减少,生长繁殖受影响,疾病和寄生虫影响也因为气候变暖而更加严重。同时,北极地区道路修建、矿山开发、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等,破坏了其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