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春节,即为农历新年,起源于上古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这一天被称为元旦、元日、岁首等,皆有新年第一天的含义。不过,在西汉之前,由于历法原因,新年第一天的日期一直变来变去。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创立“太初历”,重定夏历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孟喜月的第一天为元旦,农历新年的日期最终确定。
唐宋时期,庆祝新年的重点开始由祭神“转型”为具有娱乐性、世俗性的“娱人”,农历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的“中华第一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阖家团圆的日子,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关于春节的习俗和文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生科学子的自家习俗吧!
22级制药工程一班 王佳琳

贴福字是传统年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墙壁、门楣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到)、福气已倒(到)”。
23级制药工程二班 李杨卓然

红包,作为中国传统习俗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渊源。红包最初起源于古代华夏文明,据史书记载,红包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
红包在各地区有着不同的习俗和作用,表现出多样化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婚庆和寿辰等重要场合,红包通常被用来表达长辈对晚辈的祝福与关怀,承载着家族传承和尊重长幼的礼仪之美。而在特定地区如福建的“包二爷”、湖南的“钱塘”等地方,红包更是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出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22级生物技术二班 董晔清

山西有一个特别的习俗——旺火,是用大块煤炭垒的塔状吉祥物。旺火以塔为形,以龙为名,旺火的每一层都会垒成一个圆形,希望能够团团圆圆,垒成之后的旺火挺拔高大,寓意着积极向上,步步高升。除此之外,人们还会围着旺火正反各转三圈,寓意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烧尽一年的晦气,迎来全家的吉祥如意。
21级生物技术三班 尤倩倩

膘鸡是泗阳人家过年菜品里必不可少的。虽名鸡却非鸡的膘鸡,是泗阳的地标名菜。其源于明末清初,凭借自身的独特魅力,成为众多食客喜爱的泗阳佳肴之一。2020年9月,泗阳膘鸡入选江苏省百道乡土地标菜名单。2023年,泗阳膘鸡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项目。
22级生物科学一班 赵美鑫

挂彩灯,是人们欢庆节日的一种方式,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一盏盏五彩斑斓的彩灯将原本寂静的夜晚装点得热闹非凡。这些彩灯形形色色,有的如明珠般璀璨,有的似繁星般闪烁,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彩灯的色彩丰富多样,红的、黄的、绿的、蓝的……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一种寓意,红代表喜庆,黄代表富贵,绿代表生机,蓝代表宁静。这些彩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每当节日来临,无论是城市的街头巷尾,还是乡村的田间地头,都能看到一串串彩灯高挂。这些彩灯不仅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更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温馨。
22级生物技术一班 李文媛

社火“闹起来”!这才是甘肃人的年!社火是甘肃人独有的浪漫,每年到正月,在甘肃都会组织起社火,这种民间最古老的风俗,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车水马龙才是国泰民安,敲锣打鼓才是人间烟火。传承的是文化,感受的是魅力,绽放的是笑脸,融合的是团结。红红火火的社火表演,带着新春的问候和祝福隆重登场。
22级生物技术一班 于力涵

在北方很多地区,大年初五这一天,离不开一项亘古不变的民俗,那就是吃饺子,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剁馅料的时候,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如果说在年三十除夕吃饺子更多是代表团圆的话,那么初五吃饺子可就别有一番寓意了:破五吃饺子俗称为“捏小人嘴”,民间传说这样可免除小人谗言之祸。
23级生物科学二班 王瑾瑜

花灯,是我们中国古老的文化遗产,它源远流长,寓意着光明和希望。每当夜幕降临,一盏盏花灯点亮,犹如星星点点,闪烁着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憧憬。日迈月征,朝暮轮转,花灯作为非遗艺术更当被发现发掘发扬。愿大家新年胜旧年,欢愉且胜意,万事尽可期。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
年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
中国年俗有说不完的故事,
道不尽的风情。
在这阖家团聚,
万象更新的日子里,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祝全体教职工老师、同学:
龙年大吉,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