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二十四节气代代相传,天人合一,其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从2016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二十四节气的亮相,越来越多的人因此而关注和感受着节气之美。与此同时,生科学子们也立足专业特点,在不断学习诗词歌赋中探秘节气养生,不断学习民俗典故中查阅节气药食,不断学习传统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

本期“二十四节气征文比赛”向大家点亮“冬至”的光芒,照亮前路辽阔,共同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冬至日和夏至日刚好反拧,一个白昼最短,一个白昼最长,又全是到此转身,此消彼长。在农谚里,这两个特别的日子似乎都要吃面,“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早先,冬至日身份显赫,这一天在农历算起点,民谚有云“冬至大如年”,《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世人认为,冬至是上天赐福的一个吉日,故互相拜贺、宴请,喜气洋洋,比过大年还热闹。唐宋时,冬至又升级,这一天,郊外早已摆好供品和乐器,皇帝亲自举行祭天大典。民间百姓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流程有条不紊,仪式感也很足。


古人形容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冬至日阴气达到极致,阳气开始回升,所以是大吉之日。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冬至,把它当作重要的节气来庆祝,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习俗
冬至节,民间历来十分重视。先秦时期,南北各地风俗文化各异,各地的风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节日有历史记载,但是很多的节俗活动在著作上鲜有记载。


吃汤圆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吃饺子
在我们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有冬至吃饺子的节日习俗。吃饺子,又称吃“捏冻耳朵”,源于汉代的一个传说。当年张仲景在长沙做官,他告老还乡时,恰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他非常难过,就让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棚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煮熟,然后捞起来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放到锅里煮熟,施舍给百姓吃。大家吃了以后,耳朵就都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就模仿这做“捏冻耳朵”吃,后来就称它为“饺子“。
冬至,福至!
祝你:心有所念,皆如所愿。